让创新创业融入学生的DNA-合肥创业网 合肥市百帮创业服务中心网站 百帮在线

让创新创业融入学生的DNA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21-11-11 09:50 合肥创业网
  


徐向龙认为创业是一种历练,历练的是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的力量不可缺少。自“双创”提出后,各高校加快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推进和开展,创业教育成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

作为广州科创强区,天河区是广州市高校和科研院所最集中的地区。五山石牌科教片区聚集了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知名高校。背靠丰富的高校资源、庞大的专家库,天河区成为广州创新创业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在天河区的众多高校当中,华南师范大学2009年率先成立创业学院,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是广东省内最早成立创业学院的高校。日前,华南师范大学创业学院院长徐向龙接受了记者采访,围绕高等学校如何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深化“产教融合”、“专创融合”等方面谈了自己的思考。

A 谈“双创”教育

“双创”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不仅仅是一门课程

9月29日晚,在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众创空间路演中心,广州拓尔思大数据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臧根林博士用七个小故事,与在场180多名华师学生分享了自己求学、创业路上的经历和感想。类似的沙龙活动,华师创业学院几乎每个月都有,这已经成为华师创业学院的品牌活动。截至今年10月,双创沙龙已经举办了135期。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逐步深入,国家、教育部相继推出一系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鼓励支持高校学生与科研人员开展创业实践的相关政策和文件。从2016年要求所有高校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到2018年在全国高校推广创业导师制,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和要求不断加大。

“一开始,创新创业只是一门选修课,多数依托商科学院开设和管理。早在2009年,华师就成立创业学院,是广东省内高校较早成立的创业学院”。徐向龙认为,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意识唤起、能力培养、精神塑造和价值引领是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的核心理念。

在徐向龙看来,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专业精神、创新精神、职业精神的新时代创新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教学生如何创业,更多的是让学生有创新创业的意识和思维,让创新创业成为他们的DNA的一部分。”徐向龙说,创新创业教育分层次,最基本的是创新创业的启蒙教育,传授创业基本知识,“这是所有学生都可以接触到的,目的是让更多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更广泛更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如今,国家要求将“双创教育”和“劳动教育”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徐向龙强调,“双创”教育如能做好,将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培养出一批具有主动积极性和实践热情的复合型人才,不仅有助于协同产业创新变革,同时还将进一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创业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徐向龙表示,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应该重在专业成长、人格锤炼、意识唤起与能力提升。

B 谈创业大赛

需要拥有“硬核”技术的高品质创业项目

在最近落下帷幕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华南师范大学获得国赛两银四铜、广东省赛六金一银九铜的佳绩,在广东省本科院校中位居前列。省赛六金一银九铜是华师省赛的历史最佳纪录。

以创新创业大赛为代表的一系列“双创”活动,是教育部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这两大赛事是目前国内大学生最关注最热门的全国性竞赛,也是全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导向性的大学生竞赛。

徐向龙表示,站在学校的角度看,两大赛事各有侧重。“挑战杯”大赛更偏学术创新与科技研发,是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试水池”,而“互联网+”大赛更偏向于高校的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更看重项目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更关注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试金石”。

“观察学生参加各种创业大赛,可以发现一个明显问题。更多的学生们提出来的创业项目是学生有感而发。更对基于自己的学科背景从身边的需求出发,学科特点明显但多数缺乏硬核技术。”徐向龙表示,由于缺乏“硬核”技术,不少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学生项目,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市场需求的痛点,只是在探索商业模式创新。学校应挖掘学校学科特色与成果专长,打通科学研究与产业需求通道,让学生知道学校的优势学科所在,具有丰富成果的学科导师和产业导师联合组建导师团队,针对产业痛点和成果优势,建设创业项目库,基于优秀项目发创业英雄榜,跨学科学院学校招募团队,组建创业团队,让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加入真正有实力与价值的创业团队中。

在徐向龙看来,各种创新创业大赛是展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重要舞台,有助于激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高校不仅要培育具有竞争力的项目参加重要创业比赛,更要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投资机构和产业企业对接平台,学生、老师、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多方联动推进项目落地。

“我们要持续挖掘华师学科优势与创新成果,让学生创业项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华师学科沉淀的基础上。”徐向龙介绍,华师创新创业成果不仅在重要大赛中展露锋芒,创业项目产业化也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不少项目已经处于转化阶段。在华南师范大学(清远)科技创新研究院,包括通信电子、生态环保、能源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22个项目团队已经进驻,不少项目正是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的。

C 谈“专创融合”

让学校知道产业的需求 让产业知道学校的成果

长期以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一些误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缺少行业的参与,容易出现闭门造车的情况;开设了创业指导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与专业教育中的其他课程缺少耦合联动,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这些现象也是徐向龙一直在思考和解决的创新创业教育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如何实现“专创融合”?徐向龙介绍,除了设置创业理论课、工具课,华师创业学院还邀请国内外行业的权威专家分享市场趋势、产业动态,通过行业和高校共建创新实验室,让学校知道产业的需求,让产业知道学校的成果。在多次的合作实践中,华师“专创融合”的道路走得越来越清晰了。

创新创业教育其中一项重点在于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协调融合。徐向龙介绍,在华师,产业提出需求,校内组成项目团队,将企业在研发、服务与管理咨询需求转化成由老师带着学生组成团队进行的“研发项目”或者“咨询项目”。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专创融合”项目式研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对专业教育产生饥饿感,感受到专业学习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他以直播带货为例,完成一个直播项目策划,需要文案撰写、方案策划、现场布展、音乐创造、舞美灯光、视频拍摄、后期剪辑等多种专业技术,这些在华师都可以找到对应学科,跨学科组建团队,通过朋辈教育培养专业能力和团队精神。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是模拟创新实践。不一定开店才是创业。”徐向龙表示,相比起常规的企业实习,模拟创新实践更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面对现实的需要,通过他们的专业知识作出解决方案,通过方案的落地和实施,不断改善优化。这是创业教育最为重要的东西。”通过“产教”“专创”双融合,校企协同开展真刀真枪实训,可以促进学生从旁观者角色转变为积极参与者、成熟实践者,增强创新创业“热度”,夯实人才培养“厚度”。

徐向龙表示,通过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鼓励科技人员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逐步提升学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这同时为校方带来了“可再生的学习资源”。“后面的团队学生可以去看去学习,对师兄师姐所做的东西进行优化,这是一个迭代的过程。”

D 谈创业带动就业

带动的是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作为高质量就业人员的培养者和输出者,高校在推动高质量就业事业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在国家提出“稳就业”的背景下,高校如何发挥“创新创业”积极作用,带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在徐向龙看来,创业也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开办一家公司,创办一家企业。“创业是一种历练,历练的是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创业带动就业不仅仅在于数量的多少,创业带动就业应该更深层次去理解。徐向龙表示,创业带动就业,应该至少有三个层次,提供岗位、提高现有就业人员的就业品质、以及提高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业学院其中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发现专业学习的价值,把成果更好的跟社会做对接。”如今,不少高校都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徐向龙期望,每个学校要结合自身所长,聚焦相关特色产业,携手构建高校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

除了与产业密切结合,华师还积极探索“政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模式。在2020年广州国际创新节开幕式上,天河区政府与包括华师在内的六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分别签订《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双方将合作大力建设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集聚,提高源头创新、技术创新的辐射带动力,在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国家战略中发挥“创新大脑”作用。

徐向龙介绍,学校正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与创业研究高端智库”、“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实践实训基地”等平台,结合广东地域特点,培育具有创新思维、卓越能力、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发挥师范大学学科特色与师资优势,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双创教育高地。

据介绍,华师创业学院将借助天河区平台、政策、资源与经验,加快华南师范大学省级、国家级众创空间建设工作;发挥学校学科优势,结合天河区高科技、石牌校区周边教育产业集群优势,聚焦数字教育,推进天河教育产业园区与创业孵化器建设。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 实习生 罗一丹

摄影:南都记者 钟锐钧

来源:南方都市报
关闭】 【返回顶部】 浏览: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大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馦的文章,请用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