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创业 合肥经开区探索创新提升新路径-合肥创业网 合肥市百帮创业服务中心网站 百帮在线

二次创业 合肥经开区探索创新提升新路径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 2019-06-25 09:39 合肥创业网
  编者按 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给经开区转型发展带来诸多利好。我国有21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改革开放探索的先行者。新时期,国家级经开区面临转型升级的新课题,如何加快推进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发挥好其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优势?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样本进行了调查采访,探究经开区超前谋划布局、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密码。

合肥经开区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系列调查(1)·再创业

本报记者 王彧 陈军君

800里巢湖北岸,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到瞄准世界一流的大科学城——安徽合肥滨湖科学城驭势而动,这是合肥正在绘就的美好蓝图。

如果把合肥滨湖科学城看成是一条意欲腾飞的巨龙,那么“龙头”和“龙腰”的位置恰恰是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北区和南区。“龙头”和“龙腰”如何发力,才能造就腾飞之势?

继5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部署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决定延续集成电路和软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投资更多参与和促进信息产业发展之后,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这些消息对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

三年前,伴随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以制造业发展为基础的合肥经开区进入转型阵痛期。痛定思痛,该区提出“二次创业”再出发,借势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抢抓中部崛起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新机遇,在“创新转型升级”中率先寻求突破。2018年,该区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并跻身国家级经开区第一方阵。

几年的积蓄和布局正渐渐显示出合肥经开区新一轮发展的强劲动能。

从黄金期到严峻期:压力和阵痛交织叠加

经开区20多年来,一直是安徽省对外开放的排头兵,更是合肥市工业发展的主引擎。

在“十一五”“十二五”这十年间,制造业发展得益于安徽省提出的工业强省及合肥市提出的工业立市战略,制造业项目和产业的积累,在“十二五”末迎来爆发期,经开区也成为安徽省首个两千亿元产值的开发区。

然而,进入“十三五”,随着国家一系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制造业发展为基础的经开区,庞大的工业体量,使得稳存量、保增长的压力剧增,面临着双重挑战。既有发展环境和发展规律问题,也有产业结构、发展质量的问题,更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的问题。此外还面临产城融合、社会治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压力。

用合肥市委常委、合肥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杨伟的话说,“这些问题相互叠加,错综复杂,达到了十分严峻的程度,如不及时有效解决应对,经济发展必将出现滑坡。”

2015年之前,经开区更像是一个“加工厂”,很多制造业项目附加值不高,产值、税收“两头在外”。同时,高新技术企业、中小科技创新企业发展不足,创新平台、众创空间寥寥无几。同时,又面临着南区在发展空间上受限的问题。

尽管在区划调整时,依托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设立了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经开区北区),增加了一些发展空间,但是由于是飞地,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建设需要时间,更需要等待时机,蓄势而发。

“还有一个关键点是,人的思想没有转变,还觉得自己是老大,做大项目、搞大工业,对科技创新认识不足。”经开区的人这样说。

“为此,从2016年开始,我们提出了全面‘二次创业’,就是要构建改革开放新高地,在创新提升中寻求突破。”杨伟说。

从惯性思维到创新思维:一张蓝图干到底

“二次创业”如何干?

“规划先行,这是合肥市的传统,也是经开区的传统。他们做好顶层设计,把四梁八柱立起来。”合肥经开区管理者如是表示。

瞄准“十三五”规划,合肥经开区以问题为导向,号准经济发展的脉动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从顶层设计入手,以系统化思维,全面布局。以产业为核心,该区排定“十三五”总目标任务的时间表、路线图,系统构建“10755”(十大产业、七大创新平台、五大开放平台、五个专项工作)工作体系,细化方案,考核到人。

合肥经开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峰介绍说,有了这样一个体系,真正解决了要干什么、谁来干的问题,从全区层面,到各工作推进组,再到各部门,都在围绕各自“中心轴”,有层次、有次序地循环。

“有了‘二次创业’的总设计、总体系,为我们指明了朝着‘发展什么样的经开区’‘如何发展更好的经开区’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在杨伟看来,“二次创业”再出发,将要解决的是经开区以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体现的是新的发展理念下对经开区新格局、新模式的探索。

从产业到“科技+产业”: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风景旖旎的南艳湖畔,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内的监测大厅,正全方位监测城市桥梁及燃气、热力、供水等“城市生命线”的运行状况。集聚公共安全领域科技、人才和资本要素,未来这里将成为国际一流的公共安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基地。

通过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嫁接,让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见效,城市安全管理的“清华方案·合肥模式”已推广至全国50余城市并走向世界舞台。这只是合肥经开区实施“科技+产业”战略,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手抓“创转升”(创新转型升级)积聚新一轮发展动能的缩影。

如何提升创新驱动力?合肥经开区认为,不能抛开产业这个最大优势谈创新、搞科技,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由此及彼的问题。他们提出“科技+产业”的产业创新战略,让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让科技最大程度产业化。

合肥经开区一方面推进企业研发机构、技术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建立科技孵化器,嫁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之关联产业,加速家电、汽车、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迭代升级。

另一方面,合肥经开区与清华、天大、北外、中科大、哈工大、安大、38所、通用所等大院大所的良性互动,推进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哈工大(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等“七大创新平台”产业化,着力打造世界级的新能源汽车(60万辆)基地、高端芯片基地、公共安全产业化基地、全球最大的笔电研发制造基地、全球首个口服胰岛素胶囊基地,形成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依托七大创新平台,该区实施科技中小企业“四个倍增”(数量、规模、效益、创新能力)计划,运用创新券、科技贷、高企贷等金融手段,设立基金大厦,聚集基金成林,构建科技企业成长生态体系。数据显示,目前,合肥经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55%,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75.3%,全社会研发投入4.5%,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2.8%,授权量年均增长42%。今年一季度,该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3%,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的贡献率高达134%,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动力。

如果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那么“创转升”则“刀刃向内”,向原有的低效用地、低效产能“开刀”,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全面迈向高质量。

合肥经开区深化要素市场改革,自2016年起实施“创转升”(创新转型升级)行动,在安徽省率先建立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制度,对占地工业企业实施综合绩效考评和差别化资源要素配置,率先向转型升级的“深水区”挺进。

一退一进之间,实现了效率和动力变革。合肥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孙余洲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创转升”行动带来的效应十分明显,全区产业转型进一步加快,摸排出的6800多亩低效闲置用地盘活4285亩,布局江淮大众等龙头企业,嫁接项目将新诞生一个“千亿产值”,土地的效益进一步提升。2018年全区占地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亩均主营业务收入、亩均利润分别较上年增长了16%、39.5%、23%。

从“制造中心”到“新芯之都”:新兴产业塑造核心竞争力

在江淮蔚来汽车生产基地记者看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蔚来ES8一台台下线,这里是全球首条全铝车身自动化生产工厂。

与其相隔不远的安徽省“一号工程”——江淮大众首款车型思皓E20X实现量产,今年8月份将对外销售。蔚来汽车ES8今年一季度实现整车下线7300余台,新车型ES6开始量产,预计今年产量可达2万台。随着2019年该区新能源汽车和集成电路产业的集聚发展,蔚来汽车、国轩新能源等一批落地项目将放量扩产,蔚来将新增产值150亿元,江淮大众生产3万辆,国轩新能源产值25亿元,一个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发育壮大。

走进北区高端芯片项目基地,一期厂房已投入运行。

而位于南区的封装测试行业的龙头企业通富微电子,已经具备4层堆叠量产能。今年年内,还将建成一条世界先进的包含10多种12英寸国产装备的液晶驱动芯片封装测试生产线。一条涵盖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等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已初具规模。依托这两大产业布局,经开区提出打造“新芯之都”。

“短短两三年时间内,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孕育而出。”合肥经开区招商局局长吴文利介绍说,以龙头项目为带动,该区又新引进了兆易创新、三菱捷敏、美国泰瑞达、台湾汉民、韩国美科等一批上下游项目。合肥经开区集成电路产业聚集之势就此形成。

记者在天麦生物制药公司看到,在合肥经开区历经13年孵化、研发,已形成了7大产品、28品规的全系列胰岛素针剂产品链,不久前还建成了全球首条口服胰岛素生产线。

合肥经开区正主动参与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合作。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张露介绍说,目前落户该区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5家,超过全省的1/5;日资企业39家,是中西部日资企业最集中的区域。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合肥经开区GDP、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经济稳中有进,特别是“进”的蓄势加速。今年一季度,该区14项主要经济指标大多数超过预期,GDP保持中高速增长,多项指标显示产业演进和动能转换明显向中高端迈进。

值得一提的是,在安徽省、合肥市大战略布局中,处于滨湖科学城建设“龙头”位置的北区,正在大手笔编制空港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打破区域界限,以新桥机场为中心,瞄准2035年、2050年时间节点,勾勒空港发展蓝图,重塑开放发展新优势。

“龙腰”位置的南区,作为制造业的集聚区,正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纵深推进产业国际化、开放国际化和城市国际化。

从制造中心到智造中心、科创中心,到推动城市和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探索创新提升的突围之路,正引领合肥经开区向着更高质量、更高形态迈进。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关闭】 【返回顶部】 浏览: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大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馦的文章,请用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