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娃”李书福六度创业,万字长文点赞改革开放-合肥创业网 合肥市百帮创业服务中心网站 百帮在线

“放牛娃”李书福六度创业,万字长文点赞改革开放
来源:搜狐网 2018-05-22 10:09 合肥创业网
  人们常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极为艰难。而少年李书福却找到了与牛相处,与牛沟通的办法。

与牛相处,最重要的是要让牛开心。白天把牛牵到草涨势较好的地方,请牛吃草;晚上在牛棚周边点燃牛烟,把蚊子赶走,让牛好好休息。

这种打破常规,“跳出来”的思维方式,除了能给少年李书福带来额外的收入外,还让李书福有了更多骑在牛身上看书学习的时间。

少年时期的这段难忘的经历和跳跃性思维方式的养成,成为李书福人生经历中宝贵的财富。如今,坐在吉利集团董事长位置上的李书福回想起自己的年少时光,感慨万千。


这条路他是如何走过来的?借着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契机,李书福亲笔撰写万字长文,回忆了自己六度创业的经历,分享了其创业路上摸爬滚打的经验教训。

从爬上牛背开始

可能很多人不会想到,李书福的“创业”,是从骑上牛背开始的。“上小学时,我利用暑假为生产队放牛,每天0.15元,一个暑假能赚6元-10元元人民币,对我来讲这是一笔大钱。”

回忆起人生中第一笔财富,李书福字里行间中难掩兴奋。“我比其他同学富裕多了”,李书福骄傲地表示。

但一个八九岁小孩,究竟怎么登上牛背?李书福找到了一个妙招:先把牛牵到草长势较好的地方,请牛低头进食,然后利用牛的左大腿,在牛行走弯曲时,我一边用手抓住牛的脖子,一边用脚飞快地踩上牛的大腿关节,这样就能很轻松地登上牛背,实现双赢。

牛背上的李书福,似乎已经找窥见了现代企业发展的命门:跨界、合作、共赢。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透露出一个重磅信号:农村的土地可以承包经营,农民可以离土不离乡搞乡镇企业,允许搞个体私营经济。


“我真以为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天下还有这样的大好事?”当这一消息传到李书福耳朵里的时候,他无比兴奋。

事实上,此时的李书福也仅仅是一个刚上初中的少年而已。“我无心上学了,开始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文件,一系列方针、政策。三年初中学业我用了两年时间就匆匆完成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路桥中学尖子班。”李书福表示。

“相机里”的商机

转眼上了高中,李书福正式开启了自己的第一次创业——拍照。李书福回忆道:“家里有辆自行车,我向父亲要了几百元人民币买了一台手提照相机开启了我的创业生涯。走街串巷,见人就问要不要照相。由于我服务热情,照相技术也不错,很快赚了几百元人民币。后来开了照相馆,用现在的话说,我的业务已经升级了。”

不过,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刚刚尝到创业甜头的李书福,由于没有特种营业执照,多次接受教育与处罚,照相馆也被要求关门停业。

紧接着,李书福的第二次创业开始了——废旧电器零件分离。用李书福的话说,他的创业生涯进入了“转型发展时期”。

“我从废旧电器零件中分离金属铜、金属银、金属金,利用我家房子比较大的优势,进行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李书福表示。

不过,废旧电器零件分离的技术门槛很低,很快同行便掌握了相关技能。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废旧零部件的高成本,让李书福再次陷入了艰难的转型期。

同样是踩点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让电冰箱进入到千家万户,已经拥有了一定创业经验的李书福迅速嗅准了商机,研究生产电冰箱配件。这是李书福的第三次创业。

“因为公司初创,没有土地更没有厂房,我只能租用街道的工房进行产品试制与研究。虽然从理论上设想很好,但实际生产出来的产品总是不尽人意,经过近400个日日夜夜的反复失败与总结,我的手掌都被折腾得找不到一块完好的皮肤,见人不敢伸手,浑身疲惫不堪。”

可产品试制完成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据李书福回忆,单单是为敲定厂房,李书福就带着沉重的设备辗转过五个地方。

“这些设备的搬运,我们都是用人力手拉车像蜗牛挪动般实现转移。一辆手拉车三到四个人,一共有几十辆手拉车,边推边拉。那几天碰巧老天下了倾盆大雨,虽然汗流浃背,但根本分不清雨水还是汗水。那种艰辛与折磨与我当年牵牛时对牛在耕地时的感受是一样的。”也许只有经历过创业艰辛的人才会懂得,亲临一线的李书福当时的苦楚。

“在恐惧、无奈、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情况下,有一个声音在向我们召唤,家乡的工办主任,为发展乡镇企业,主动找到了我们。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他的协调下,我们租用了一个村庄的生产队仓库,把那些设备搬到这个新租用的仓库里,开始安装生产电冰箱零件。”

厂房敲定后,营业执照也顺利办了下来。在李书福的主导下,黄岩县石曲电冰箱配件厂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在浙江乃至全国都打响了知名度。

很快,李书福的创业故事再次出现转折。“一九八九年,因为客观环境的变化加上内部股东意见分歧等原因我深感疲惫,我把全部资产送给乡政府。我去上大学了。”

大学毕业后,因为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二十八岁的李书福的创业热情再一次被点燃。此时,李书福将目光聚焦在装潢材料上。

“我们研究生产的装潢材料完全可以取代进口且价格便宜,很受市场欢迎,又一炮打响,产品供不应求。”

不过,在当时的政策环境下,即便是拥有自主研发的知识产权,也非常容易被他人拷贝。“别人拷贝,也许是那个年代的命运安排。为此,我又放弃了这个产业。”谈及这段历史,李书福感到有点遗憾。

造车,只有我自己信

机遇总在拐角点。或许到这里,了解李书福和吉利汽车历史的人都知道,此时,李书福正式宣布进入“车界”。

在长文中,李书福也提到了自己第五次创业的经历——摩托车。当然,李书福的摩托车事业也做得风声水起,不过无序的市场竞争也让李书福焦头烂额,因而在第六次创业时,他大胆尝试一个门槛极高,产业链超长的产业——汽车。

此时的李书福已经三十五岁了。“我决定要研究、生产汽车,除了我自己信,还有少部分人信,真没有太多的人相信。”

的确,1998年的汽车市场,是一个外资品牌占据绝对优势的市场。主流舆论认为,中国企业想要成功,只能走与外资企业合作路。

不过,李书福的“放牛精神”在此时再次闪光。“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虽然那个时代,中国汽车市场每年才几十万辆,汽车进家庭才刚刚起步。如果中国每年汽车销量超过3000万辆,而又不是属于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那一定不是一个好消息。”

李书福第六次创的结果如何,吉利正在用不断上涨的销量数据给出答案。六次创业,也是六次跳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直以来践行着“跳出来”思维、“愿意做牛”的李书福在不断转型,不断成长。

李书福表示:“我很愿意做牛,因为只要有草吃,我就会很幸福;我很愿意做牛,因为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很有价值贡献感;我很愿意做牛,因为牛可以为农民耕地,给农民带来快乐,很有成就感;我很愿意做牛,因为牛很诚实,不忽悠,很受人尊重;我很愿意做牛,因为牛总是有人帮助牵着鼻子,不会走错方向。”

那么,进入汽车产业20年的李书福如今还会再次创业,再次转型吗?相信几率是很小的。从销量数据来看,如今的吉利俨然成长为中国自主品牌的先锋力量。从产业帝国来看,吉利已经成长为“中国版大众”,沃尔沃乘用车、沃尔沃集团、伦敦出租车公司、宝腾汽车、路特斯、飞行汽车公司太力的全部或部分股份已经被吉利收入囊中。此外,吉利还大手笔收购了戴姆勒9.69%的股份。

此时的吉利,在中国汽车甚至全球汽车市场中已经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李书福此前创业路上所遭遇的“侵权”、“混乱”、“门槛”,已经很难对吉利构成威胁。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吉利会高枕无忧地躺在自主一哥的位置,在汽车新四化浪潮之下,吉利还将面临诸多的挑战。

但在李书福看来,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更像是一次可遇不可求的市场机遇。未来的吉利将怎么发展?未来的汽车会是什么样子?他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汽车一定会电动化、智能化,一定会成为智能空间移动终端,一定会帮助主人解决更多的困难和问题;一定会垂直起降,自由飞行在江河山川、城市乡村;一定会成为主人的秘书、保镖,为主人赚钱,帮主人消费,逗主人高兴,与主人聊天,保主人平安,帮助主人增长知识;一定会自己去清洗、保养…… (汽车头条APP)

来源:搜狐网  
关闭】 【返回顶部】 浏览: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大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馦的文章,请用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