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是否成功,别只看个人财富增长-合肥创业网 合肥市百帮创业服务中心网站 百帮在线

创业是否成功,别只看个人财富增长
来源:解放日报 2017-09-12 09:04 合肥创业网
  
——斯晓夫教授在“上海财经大学社会创业论坛”上的演讲

 ■经济创业的侧重点在于增加创业者和社会整体的财富水平。比如,某地通过炼钢使财富水平得到提升,单就经济指标来衡量,这个创业是成功的。但是,创业者在追逐财富的同时,也可能造成环保等社会问题。社会创业的目标是建设一个美好社会,包括山清水秀的环境、创业者的社会责任感等。它重在通过创业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符合新发展理念,应该是衡量创业在中国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之一

  ■社会创业是一个察觉社会机会,把社会机会转化成社会创业理念,明确并获取资源,使社会企业发展成长、实现创业目标的过程。社会创业需要借助而非抵制市场的力量。虽然社会创业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但依然以社会绩效为导向,同样需要重视机会的发现。社会机会起始于发现一些未被解决的社会问题,当社会创业者把存在的社会需求以及满足这些需求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时,就可能发现创业机会

  思想者小传

  斯晓夫 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业研究所所长。曾任上海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同济大学讲座教授、同济大学全球创新中国创业研究所所长。先后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学院、加拿大康大约翰莫尔森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布鲁斯堡大学Zeigler商学院等,并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纽约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多所知名大学讲授过管理专题。在国际国内知名管理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并在多个管理期刊担任编委。还担任美国百盛商学院、马萨诸塞州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的管理学院终身教授评审专家、长江讲座/特聘教授评审专家等。

  如果说20世纪的管理学家谈论的是管理,那21世纪的管理学家谈论的则是创业创新。创业创新已经成为新世纪管理发展与实践的核心。相较上世纪的管理,本世纪以来的管理变化实在太大了。这种变化的根本特征就是,世界性地出现管理理论跟不上管理实践的发展和变化,以及管理的主旋律从管理过程到创业创新管理的转变。

  然而,这些变化和转变也产生了不少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在创业创新领域中出现重视经济创业、轻视社会创业的倾向。研究证明,创业要取得成功,一定要使更多的创业者和组织在经济创业的同时,投入并进行社会创业,从而使更多创业者认识到社会创业和美好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通过社会创业来推动社会进步,进而实现人民对美好社会向往的目标。

  那么,什么是社会创业?它与经济创业的区别在哪里?为何现阶段要倡导社会创业呢?我们一一来看。



  关注市场和政府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满足的需要

  在当下中国,社会创业理论既万分需要又可以说是几近空白。和本土管理理论一样,中国的社会创业理论发展显然没有跟上管理实践与国家发展的速度,是一种典型的理论供给侧不足。这导致很多创业者在主动试错的过程中艰难成长。

  社会创业可以溯源到18世纪的“博爱事业”。从那时起,社会创业便与慈善机构、非营利部门、志愿组织这些名词联系在一起。至上世纪90年代后期,社会创业这个词开始逐渐引起世人的关注。

  社会创业有三点核心内涵:一是社会性。社会创业关注的是市场和政府没有解决的社会问题、没有满足的社会需要。社会创业的本质是为了创造社会价值,需要发展一个更好、更均衡的社会,需要顾及国家、地区中的不同群体。二是创新性。创新性是社会创业的重要特征之一。社会创业必须应用具有创新性、持续性的方式去使整个社会获益。它涉及社会福利系统等多个方面。三是市场机会导向性。社会创业需要借助而非抵制市场的力量。虽然社会创业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但依然以社会绩效为导向,同样需要重视机会的发现。社会机会起始于发现一些未被解决的社会问题,当社会创业者把存在的社会需求以及满足这些需求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时,就可能发现创业机会。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创业有不同的层次。微观层次社会创业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创业机会识别和社会创业中制度创业者三个方面。中观层次社会创业的内容聚焦于社会企业成立和成长,目前的关注重点已经从各国社会企业的成立转到社会企业成长发展。宏观层次社会创业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国家层面制度如何影响社会企业的成立和发展,以及国家的政策制度(尤其是银行业政策)通过对小额贷款机构的影响,影响贫困人口的自我雇佣与减贫事业。

  总的来看,社会创业是一个察觉社会机会,把社会机会转化成社会创业理念,明确并获取资源,使社会企业发展成长、实现创业目标的过程。那么,社会创业与经济创业又有怎样的区别呢?

  简单地说,经济创业和社会创业的功能各有侧重。经济创业的侧重点在于增加创业者和社会整体的财富水平。比如,某地通过炼钢使财富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单就经济指标来衡量,这个创业是成功的。但是,创业者在追逐经济财富的同时,也可能造成环保等社会问题。这显然与创业者缺乏对社会创业的理解是相关的。社会创业的根本目标是建设一个美好社会,包括山清水秀的环境、创业者的社会责任感等。它重在通过创业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实际上也符合新发展理念,应该是衡量创业在中国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之一。

  经济创业和社会创业平衡协调发展,犹如鸟之两翼

  明年将是改革开放40周年,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与社会可持续性进步,需要依靠成功创业。而经济创业和社会创业的平衡发展,犹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认识到这一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回顾过去,由于过分追逐经济的发展,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一些后遗症。现有机制、体制以及现状无法满足所有人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迫切需要创新的模式来填补漏洞。现在全国掀起创业高潮,但从创业动机到创业行动,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经济创业、商业创业。从政府、企业再到个人,真正关心社会创业的还不多,社会创业者和社会企业严重不足。但另一方面,社会创业的机会日益增多,这为我国的社会创业者和社会企业提供了客观上的有利条件。

  社会创业实践需要相应的研究来支持。然而,中国的社会创业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2006年以前,对于社会创业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人们对社会创业的价值也不太关注。近年来,这种情况有了明显改善,越来越多的创业研究者开始聚焦探索可持续发展、减少贫穷、环境和生态保护等社会创业热点问题。这些问题是中国目前重要的社会创业内容。

  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创业研究者、实践者开始从理论上对社会创业和社会创业者的概念、特征及内涵等方面进行中国式研究,发现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比如,如何通过激励贫困者自身的积极性,用多方协同的方案来减少贫困问题等。根据我们最近的访谈结果可以发现,无论创业者还是企业、政府,开始深刻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即当经济创业不断增加国家、创业者的经济财富之时,社会创业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价值,但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事实上,让一部分人通过经济创业先富起来,贫困人口到后期并不一定会因此减少。如果经济创业的成果仅让一部分人受益,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使富裕人口和贫困人口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从而催生更严重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如何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来得到解决,社会创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经济和社会创业的平衡协调发展,是减少贫穷的有效途径。

  同理,经济创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可能产生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的背离或不和谐。而环境保护和优化、可持续发展等,事实上需要社会创业来协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另外,中国在目前阶段还特别需要社会创业者、社会企业来发现创业机会。这是市场和政府作用相对失灵的地方。

  用社会创业与市场、政府相结合的模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增加社会信任,而且可以增加社会创业的比例。经验表明,一个高比例的社会创业国家,可以有效提升这个国家的社会资本,进而推动更多的个体去进行创业与创新。因此,从国家层面来说,在大力倡导经济创业的同时,培育和发展壮大有建设性的社会创业者、社会企业,是大众创业成功的关键之一。

  跟踪实践提炼理论,为社会创业发展提供中国案例

  发展和实践社会创业,一般会涉及社会创业理论、研究方法和具体实践三个方面。客观地说,目前我们的社会创业理论尚未建立起来,西方的社会创业理论应用在中国则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研究方法的本质是中性的,关键是哪一种方法可以更有效地达到研究目的。实践领域则是目前社会创业的有效切入点。这些年来,中国的管理和创业实践产生了众多成功的案例,它们的价值并没有被真正开发出来并形成相关理论模型。

  事实上,这些来自中国管理实践的成功案例,是贴近中国实际和反映中国问题的。如果目前要马上构建中国本土的社会创业理论是一件困难事,那从中国实践中去发现社会创业的问题和机会无疑是一条可行的途径。有“案例女皇”之称的创业创新大师艾森哈特提出用案例来构建理论的设想,我觉得这特别适合现阶段的中国。具体来看,努力通过案例来学习探索并实践社会创业,同时协同其他途径,如中国语境、党建理论、经典文献、中国情景、中国哲学文化传统等,进而共同探索、构建中国本土的社会创业理论,我们就一定会形成越来越多的中国社会创业理论元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本土的社会创业理论也就水到渠成。

  通过案例来学习探索、实践社会创业,也是很多发展中国家选择的问题导向型社会创业途径。例如,被人们称为“穷人银行”的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其创始人尤努斯尝试通过发放小额贷款给穷人,让他们有资金从事生产劳动、改善生活状况。至今,小额信贷的成功模式已经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得到推广,数百万贫困人口受益。

  格莱珉银行成功的关键要素在于建立信任关系,通过不断实践帮助人,并让人的善良特质显露出来。它与无抵押小额贷款的模式有关,但成功之处更在于构建了所有穷人都值得信任的理念。这些本来没有金融知识的村民,通过对管理自身的事务承担越来越大的责任,从而得以产生和提出创新性方式来解决问题。因为这和他们自身命运的改变密切相关,他们有强烈的内在动力去寻找新的途径而使自己尽快脱离贫困。这种社会创业的成功案例,显然是发展中国家学习、实践社会创业的宝贵经验。

  近年来,随着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呼唤愈发强烈,一些企业和创业者开始投入社会创业,试图通过各种具有创造性的方案来满足社会需要。许多企业同时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成功的典范。比如,深圳残友集团就是一个“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企业案例。在它的创新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条企业和公益两条产业链条融合发展的路径。在残友公司内部,有1100多名残疾人稳定就业。许多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在各自的岗位中实现了人生价值,同时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声誉。

  减少贫穷是社会创业的重要内容。浙江大学曾实地研究义乌如何通过创业减少贫穷,并在国际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从义乌农民创造的“鸡毛换糖、以物易物”的商业模式,到一系列减少贫穷的措施得以实施,“货郎担”逐渐发展成为棚铺和市场。创业让义乌人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依靠适宜的创业模式有效降低了贫穷率。这一案例补充了国际学术界的草根创业理论,对世界贫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中国方案,正日益受到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关注。

  除了以上的社会创业案例,有很多问题、现象与社会创业高度相关。例如,在快速城市化的浪潮中,建设城市的同时如何发展好农村,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近年来,很多年轻人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人才、资源乃至生态等多重考验。这种现象的背后,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资源和政策过度倾向城市而相对忽略了农村的建设。但是,浙江省这些年来在城市化建设中,不仅缩小了城乡差别,而且也没有出现年轻人大量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的情形,绿水青山在浙江到处可见。这种经济和社会创业兼顾的案例,对于其他省份应该是有借鉴作用的。向全世界分享浙商创业的经验,也是中国在创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一个贡献。

  总之,通过案例来学习、探索和实践社会创业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如果我们可以不断跟踪社会创业者、社会企业的实践案例,从中提炼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创业理论元素,逐步形成中国社会创业理论的基础,那构建中国本土的社会创业理论将成为现实。在此驱动下,大众创业一定会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斯晓夫)

来源:解放日报 
关闭】 【返回顶部】 浏览: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大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馦的文章,请用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